青岛人的骄傲从何而来
更新时间:2020-01-03
小编:青岛旅游攻略
0
99
小渔村
在古代,青岛本地人最初并不多,有点类似深圳一样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最初“青岛”仅仅指小青岛(一个在青岛旁边的小岛)。这个名字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中叶。自元代开始这个地区就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即墨县志》中提到小青岛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甚至还能住人,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的存在。
山东仅存明代古城雄崖所曾是抗倭前线 据浮山所《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开设鳌山卫,后置千户、百户。吾始伯祖千户公讳徽与焉,浮山寨备御千户所属鳌山卫……”
浮山所曾有方圆几公里并设有城墙,在今青岛山东路和南京路之间。城内有两条宽阔的骡马大道,呈交叉状,俗称十字街。城内分布有七个防火、饮水的湾池,分别为苏家湾、仲家湾、余家湾和东草湾等。城外有炮台和校场。湾内有码头和锚地,可停泊战船。
明代山东胶州湾周边
浮山所文化街。 据《苏氏族谱》记载,苏氏祖上被朱元璋册封为“武德将军”,凭皇帝手谕来浮山所任“千户总爷”。且同时册封了9个姓氏的功臣,“同封千户者九,即苏、余、杨、焦、亢、毛、张、王、汪等姓氏同封百户者四(丁、詹、葛、侯),共十三户,皆实行军屯制。”浮山所最为鼎盛的时候,有二十几艘军船,兵将两千,城内人口上万。
浮山所,1388文化街 清代晚期,“洋务派”在青岛开始了大规模的驻防,章高元在青岛山以西、青岛湾畔(人民会堂)显著位置建总兵衙门,作为办公和居住场所。自此青岛有了独立的军事及地方行政机构,青岛作为近代重要港口的地位由此确立。而青岛人常提到“建置百年”便是指1891年设立的总兵衙门。
青岛总兵衙门 同时,章高元在八关山的西北侧(海大五校门)建嵩武中营,在小鱼山之北(海大体育场)建广武中营,在公安局址建嵩武前营,在西镇(青岛肉联厂)建广武前营。在团岛岬建团岛炮台,在西镇筑西岭炮台,在莱阳路8号筑衙门炮台。
总兵衙门的大照壁 1893年在杨家村北侧(台东邮电局)设军用电报房,在小鲍岛村(贮水山南麓)设军火库,根据防务和装卸军用物资的需要,于1892年开始在青岛前海建造了两座码头,一是今天的栈桥,二是衙门正前方的蜗牛桥。这一系列近代化建设大大提升了青岛的地位。
栈桥(当时的码头之一)
今时不同往日
沦为殖民地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为了继续抵御日本防止日本侵扰黄海一带,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官喀西尼进行了秘密接触,期望以夷制夷,草拟了中方与俄方有关俄舰使用胶州湾作为“越冬港”和关于俄方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的具体事宜。这便是《中俄密约》(1896)。1895年的冬天俄国人的太平洋舰队开始停泊于青岛(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
海参崴与青岛
胶州湾真是一处温暖的良港 此外密约还规定俄方对山东的铁路和矿山的开采也有优先权。“密约”暂定15年的有效期。但其实俄方更看重旅顺港,因为胶州湾距离海参崴航距太远,不利于兵员换防和补充。
这时正逢德国人在寻找殖民地。(1896年6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伊尔梯斯上任后,德皇威廉二世命令他“在中国寻找德国能够建设军事基地和经济基地的地方”。)
在远东与英国争夺殖民地不利于我们的整体战略,对于我国来说,海外殖民地很可能只是负担,然而二世陛下没能理解我的外交意图 德国海军部为伊尔梯斯提供了3个战略目标:厦门、三沙湾和舟山群岛。伊尔梯斯亲自视察了这三个备选目标,发现厦门海上贸易不发达且难防卫,最主要的是厦门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条约港;而三沙湾被高山环绕内陆交通极为不便,且入口狭窄不利防守;舟山群岛也不好设防,且贸易通道受到上海控制,容易和英国产生摩擦。
于是,伊尔梯斯把目标定位青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从我阅读过的资料看来,使我甚至在没有亲眼看到这些港口之前,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推荐给我的三个港口都不适合。因为英国人早在40年代就已经研究了整个中国海岸线,而德国人现在是姗姗来迟。这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厦门这个条约港和舟山群岛外,只有一个合适的地方,那就是未经镶嵌的东方之珠:青岛。”
胶州湾地图 之后,伊尔梯斯亲自前往海参崴会见了俄国远东海军司令阿列克谢耶夫,打探到俄国人打算放弃胶州湾的内幕。于是,他立即向德国最高司令部起草了关于伺机占领胶州湾的报告。
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爆发,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德皇在出兵前通知了沙皇并取得默许),俄国随即以中国政府违反“密约”为由,将旅顺收入囊中。
1899年的明信片:德国两艘军舰进驻胶州湾
殖民地的遗产
1898年德国人完成了《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图》,这是在侵占青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的哦。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
1899年4月20日,德国国内媒体正式刊载介绍了初始的青岛总体规划。1900年德国政府正式颁布《德属之境分内外两界章程》,德国人将原沿海一带的中国居民迁居,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
1906年青岛 其中第十条规定“青岛内界亦划分为二……此界限内不准起盖华人居住房屋(即系不准起盖华式房屋),仅容西人雇佣各人以及常佣等人在此内限数居住……”从某些方面说德国人毕竟是来殖民的不是来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所以没必要太感激。
1898年与1910年的青岛 德占青岛期间,一共出台过三个较高水平的长线规划,斐迭里街(中山路)和亨利亲王街(广西路)都是公共建筑集中的重要干道。而其中德占时期的青岛市中心规划,是一大重点也是一大特色。居中的“三权分立广场”,至今仍保留着基本的结构。总督府(行政)位于中央,左侧是帝国法院(司法),右侧是帝国议会(立法),但虽有规划,因一战日本入侵而未能完工。
百年前的总督府 原本该位置的立法大楼地址建成了乡村别墅风格的英国领事馆。总督府前是市中心广场,居中主行政大道延伸线直通大海,另一头是叶世克纪念碑。总督府左右各有一条延伸线,尽头分别是基督教堂与天主教堂。
“三权分立广场”功能区的基本结构,直到1992年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德国总督府成市政府办公楼。帝国法院则长期作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沂水路高端别墅群及江苏路部分私宅或小型公共建筑,分别作为市检察院、市委统战部等单位使用。
青岛英国领事馆旧址 德占期间确实对青岛建设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技术。不过媒体一直在炒作的青岛排水系统问题需要纠正一下,青岛地下排水系统好是真事,但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夸张。
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图为污水下水管道广州路泵站
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
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隧道最高处达到2.5米以上,宽度3米
里院
德国人对于青岛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将亚热带建筑形式进行改良创新成一种新的商住形式引入了建设中的大鲍岛华人城区。
殖民者带来的德式设计理念将卫生间带进了每户人家的屋子里,这种设计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外来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交融的典型(西式商住一体楼房+中式四合院),后被统称为“里院”,这也成为德国人的建筑遗产和青岛特有的居住样本。
这些建筑是二层、三层至五层的四合式多层楼房式建筑楼中间围成一个天井,中央有一个公用自来水龙头和公用厕所。大门洞一般建在楼体对称式两头或主山墙下。一层的房屋多为内外都设有门,用于商住两用。
这些里院与“胡同”“弄堂”一样,都是城市居民的住所也是城市文化的发源地充满了生活气息。里院”内夜不闭户,“里”不拾遗。
翻阅了那么多的青岛资料,我逐渐了解了什么是青岛人的优越感。当你游览在八大关与“波螺油子”之间,再去享受享受青岛三宝(啤酒、蛤蜊、洗海澡)你就知道为什么青岛人有一种优越感了。
这种优越感如同老北京人那种自豪感,是发自内心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是啊,这白云、蓝天、绿树、红瓦的海滨城市再加上石街与欧式古建筑的历史厚重感,怎能让人不热爱呢?怪不得我青岛的同学跟说:虽然青岛物价高工资低,但节奏不快适宜居住。嗯~青岛之旅值得你拥有。
文章来源: 马蜂窝旅游 马蜂窝旅游
发表评论